China Toponymy Society Geographical Names and Surname Cultures

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
  •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 《信访工作条例》5月1日起施行
  • “温馨家访”营造良好家风警风
  • “保通保畅,要惩处添堵的,让好政策长牙齿”
  • 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
  • 严把人选政治关、身份关(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
  • 两部门:7月1日起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
  •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面向退役士兵招录消防员
  • 上海战“疫”24小时
  • 三部门: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 到2025年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

   时政要闻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中华文脉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3-10-26 08:20:56 | 3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突出工作重点。地名文化工作包括资源调查、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有机统一的。要整体筹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近期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按照党中央《意见》关于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要求,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资料考证、座谈论证等多种方法,全面查清本地区地名文化资源情况,详细收集地名的拼写、读音、位置以及历史沿革、来历含义等文化属性信息,系统掌握地名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分布、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综合利用地名文化遗产调查资料,建立地名文化资源信息系统。二是强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要在全面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地名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重点,确定长远保护目标和阶段性工作任务,提出保护要求与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地名文化遗产评价、鉴定、确认的标准和程序,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分级分类分批开展古城(都)、古县、古镇、古村落、古街巷地名以及甲骨文(金文)地名、少数民族语地名、著名山川地名、近现代重要地名等重点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三是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要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关于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统一部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地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清理整治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不规范地名以及随意更名等不规范现象,加强对地名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在公共标志、公共媒体、公开出版物、文书票证等方面使用不规范地名、使用不规范汉字书写地名、使用外文拼写地名等违反法规标准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发布和使用,提升地名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营造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使地名更好地体现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健全长效机制。要坚持标本兼治,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着力形成地名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是要深化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地名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要针对地名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更好地指导地名文化建设。二是要完善制度规范。要大力推进地名法治建设,加快修订《地名管理条例》,进一步健全地名法规标准,强化地名规划编制和落实,规范各项地名管理措施,建立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和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止随意命名更名,从源头上遏制新的不规范地名产生。三是要优化管理体制。把推进工作与优化地名管理体制相结合,创新地名管理方式,提高地名服务效能,进一步明晰部门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强化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加强日常监督,把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地名现象。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地名文化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培养地名文化人才,打造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地名文化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地名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在活跃地名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和壮大地名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三、坚持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四方面关系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深化地名文化建设,要着重处理好四方面辩证关系。

   (一)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坚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并存中的一元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人类社会全球大视野条件下产生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当前社会思想中存在着以西方思想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等多种思想文化交织并存的情况,反映在地名文化中,就是一些地名命名更名存在盲目崇洋媚外、迷信封建帝王思想等不良倾向,产生了大量“洋地名、怪地名”。对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创新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科学元素,在地名中更好地彰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二)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同时,推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在推进地名标准化的过程中加强地名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历史悠久的老地名,绝不能轻易改掉。另一方面,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要本着既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原则,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促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

   (三)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推动地名文化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地名作为中外交流交往的基础媒介,需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清理整治“洋地名”,主要是针对有损我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地名、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使用外文地名、使用外文拼写我国地名等现象,不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推进地名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地名文化;另一方面要推进地名国际标准化,更好地服务国际交流交往。要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地名组织、教科文组织和国外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地名文化研究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主动展示我国地名文化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认同感。

   (四)处理要“公”与“私”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公”与“私”的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公共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个人(局部)的经济效益与整体的社会效益的关系。地名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发展地名文化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地名命名更名绝不能为了个人、集体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发展地名文化产业,提高地名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促进、双丰收。

   通知公告

【编辑: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