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ponymy Society Geographical Names and Surname Cultures

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
  •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 《信访工作条例》5月1日起施行
  • “温馨家访”营造良好家风警风
  • “保通保畅,要惩处添堵的,让好政策长牙齿”
  • 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
  • 严把人选政治关、身份关(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
  • 两部门:7月1日起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
  •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面向退役士兵招录消防员
  • 上海战“疫”24小时
  • 三部门: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 到2025年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

   时政要闻

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3-10-26 08:20:56 | 290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重”名,在信息管理不够通畅的时代更为普遍。诸如北京就有多个 “小营村”“八里庄”,“八家村”等。在信息时代的当下,是需要区分调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混乱。

   由此可以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名既有变化的必要性,却也在变化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老地名的快速消失、新地名的无序和混乱等。那么,老地名如何保护传承,新地名又怎么命名?都需要加强管理才行。国内外已有不少的规定和实践。诸如《北京市地名规划》就明确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项原则,兼顾了“历史地名”的保留传承、“新老地名的有机衔接”“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和“存量地名资源丰富的地区”定名选取时应综合考虑的原则、“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和重要地名保护名录”等基本思路,非常具有指导性。

  当然,随着社会的变化,也应该针对一些特殊的现象或地方提出更为精细的管理方案,提前引导,以防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发生,诸如商业开发住宅区和一些新的公共活动空间。

   三、挖掘和阐释地名内涵价值,促进地方文化记忆和传承创新

   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探究地名相关的故事、内涵和意义,也就成了了解地方自然生态、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个小入口和一条条小线索,是增进地方认知和理解,增强“地方感”“文化记忆”和“乡愁”的重要途径。诸如,看到“济源”“泾源”“渭源”,就会想起那些距离河源不远的城市以及滋养它们的河流;看到“马嵬坡”“陈桥驿”“珠玑巷”“洪洞大槐树”、卫所营等地就会想起相关的战争、移民、驻军等相关历史事件;看到“井冈山”“嘉兴南湖”“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就会想到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看到“仰韶”“半坡”“良渚”“二里头”“偃师”“安阳”等,就会想到那些重大的考古发现以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看到“辋川”就会想起王维的“别业”,看到“浔阳”就会想到李白的“浔阳江头夜送客”;到了扬州就会想起“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广陵”“黄鹤楼”以及相关著名的诗词歌赋和名人佳作,这些地名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而广为人知。随着人们对历史的追述、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重要历史文化的发现以及相关作品的传诵,代代相传,点滴积累,成为丰富的文化记忆,从而在其“地方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丰富的“人文性”“传播性”“多元性”。

   著名的美籍华人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曾经基于人(个别的或群体的)和地方之间的联系,充分地阐释了“地方感”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提出了“Topophilia”,被翻译为 “恋地情结”。这一概念对人文地理学及其相关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名”无疑也是重要的见证和构成。

   那么,对于这些地名的解读和传播,就会有助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的“地方感”和“恋地情结”,构成关于家国乡关的重要记忆和浓厚的情感。所以多次听到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感言,“往往是出了国,心底会更爱国”,每当看到“中国”二字时,心头一定会涌现出别样的情感。

   结 语

   丰富多彩的地名,反映了人们对地方空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察、认知、愿望和期盼,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与地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认同、文化记忆分不开,是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地名,保持老地名及其元素的稳定性;并在新地名的命名中充分地考虑地方文化特征,延续当地的文脉,这些都是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应有之意。虽然人事有代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而地名可作为连接古今的媒介和桥梁,能够串联起我们共同的历史源流和文化记忆!

   通知公告

【编辑:叶先生